核心提示:學會用專家的思維來看問題 以上是我對什么是思維模型以及如何將跨學科學習轉化為思維模型的看法,個人經驗畢竟有限,我相信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我時刻準備著將舊的自己淘汰。
如果一個思維模型,……
以上是我對什么是思維模型以及如何將跨學科學習轉化為思維模型的看法,個人經驗畢竟有限,我相信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我時刻準備著將舊的自己淘汰。
如果一個思維模型,讓你在某方面屢次碰壁,那么你就要反省一下這個方式是不是正確使用了。如果這個思維方式讓你在各個方面都碰壁,那么你就要反省這個思維模型本身是不是有問題了。如果是這樣,那么你大可淘汰這個模型,下次不再使用。需要注意一點,大部分的模型都是有其前提(Pre-condition)的,不同的土壤里,同一個模型使用會有不同的結果。通過不斷地試錯熟悉并且淘汰那些不適合的思維模式。我覺得這個過程會是一直持續,終此一生的。
第三階段—優勝劣汰
過了一段時間,你的腦中一定有數個可以使用的模型了。將他們交叉起來,去解決同一個問題。比如從生物學角度解讀同樣的例子,你更受歡迎可能是因為身邊
女性隨著年齡的變大,他們越來越重視“安全”,而不是“刺激”,所以你這樣非常有安全感的人就更加受歡迎了。那么,還能不能用其他模型思考這個簡單的問題呢?我沒去細想,不過一定不少。
第二階段—相互勾結
當學習到一個思維模型之后(例如微觀經濟學中的均量分析),在生活中遇到各種相關事件,都強行使用均量模型來判斷思考。例如,你發現追你的女孩子變多了可能不是因為你變得更加有魅力而僅僅是因為單身男性變少了,或者喜歡
女性的男性變少了。有句說“當你拿著錘子,你眼中的一切看起來都像釘子”。盡可能的將思維模型和現實聯系起來,進行分析,雖然其中大部分的分析都是錯誤的。
第一階段—強行使用
根據個人經驗,我覺得會經過三個階段。
那么如何完成從閱讀到吸收,再到形成自己的模型并且能夠擇優而用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股票投資。你在判斷何時買入何時退出的時候需要用到經濟,金融,
心理,社會,財務等大量思維模型,才能做出一個不是很片面的決定,前提是你使用的模型是正確的。
我覺得,任何一個行之有效的知識點,都能夠作為我們腦中的簡單思維模型來使用,例如邵亦波背出的大量四則運算。當我們有許多這樣的“簡單思維模型”的時候,我們可以在面對不同問題的時候,調用相應的模型,分析問題的各個方面。就像個球隊,有人負責防守,有人負責控球,有人負責盯人,有人負責跑位。將這些要點整合在一起,就能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
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使用腦中的思維模型解決問題的例子。為什么要舉那么長的一個例子呢?是因為我們很容易陷入一個螺旋式誤區。我們常常努力閱讀,但是不知道閱讀到的東西如何形成自己的思想;我們甚至能記住書中的經典案例和計算公式,但是不知道何時可以運用;最后我們能夠如數家珍提到一門學科就能娓娓到來但是看到兩個人在網上爭論最后發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法理性判斷誰對誰錯。
我們可以想象,此后邵亦波去菜場買菜,從來都不用帶計算器,直接就能和賣菜的阿姨討價還價加減乘除直到把阿姨算殘廢。同樣,我們可以想象當他作為風險投資人計算財務模型的時候可能夠用別人十分之一的時間不動聲色就把結果都算好了從而胸有成竹。
邵亦波是個公認的大頭神童。打小學起數學就超好,數學競賽基本金銀銅鐵鋼都拿遍了,最終在高中畢業時拿到哈佛大學的全獎。我記得看過一個對邵亦波的采訪,記者問起為什么邵亦波數學那么好,邵亦波說非常簡單,他的父親常常拿起撲克,隨便抽出幾張就讓他四則運算,到后來就從整幅牌拿掉一張,讓他通過心算找出這張牌。最后,他已經把常用的四則運算都背出來了!這些四則運算對他來說不是計算,而是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