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專題推薦: 老年疾病 生活技巧 家居用品 裝修建材 家用電器 家庭藥箱 外出旅游 局部減肥 心理疾病 眼眉整形 水果健康 美食做法 食材大全 小吃做法 食療功效 飲食知識 |
吳地歷代文人名士輩出。文人崇尚隱逸風雅,寄情山水,僅在蘇州就留下了眾多書卷氣息濃郁的私家園林,成為東方文化的傳世精華。古人逝去如江河,文人造園已經出現百余年空白。近日蘇州中國畫院副院長蔡廷輝先生以他的宅邸給了我們一個欣喜的答案。
小橋、流水、人家
進入翠園,客人眼前無不一亮:但見迎面一座玲瓏雅致的古典小花園,占地不過五百平方,廊亭半圍,有山有水有花木。翠陰掩蔽,回廊隱現。山色蒼古,泉水伴和鳥鳴,清風遞送花香。更有唐宋石雕點綴其間,平添許多古文化韻味。粉墻樓房,枕河而建,真的是小橋、流水、人家。翠園風情如畫,將文人的風雅意境與吳越的歷史傳承結合得十分巧妙。
隱與現的藝術處理
受翠園主人的邀請登上山頂茗樓品茶,話題自然離不開翠園。蔡廷輝先生開始侃侃而談,說自己雖談不上是設計師,自然不敢夸夸其談講造園的訣竅,但卻在內心一直認為比起設計技巧,設計思想來得更為重要。古代文人造園,著眼于“不出成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心理負荷更重,比古人更需要自然美境的撫慰。所以,翠園的設計更注重經過凝聚濃縮和藝術加工的自然景觀。這些自然景觀是翠園的精髓和靈魂。
說到自然景觀,無外乎山石、流水、林木三要素。翠園設計師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兩句詩引來作為藝術處理三要素總法則,避免了小園一覽無余的大忌。訣竅則在總體的規劃:巧植林木,使景觀層層有掩有現;巧設石障,使曲徑步步有景有情。
空間分割與滲透
山因水流而活,水因山轉而媚,山水宜結不宜離。最聰明的方案莫過于翠園設計師
采取的池上疊山法:讓峰巒倒影入池,讓波光返照山洞。山與水交相輝映,靈秀之氣因山泉瀉池而畢現。翠園的池心還有設計師蔡廷輝先生得意的一筆:一塊形態奇特的峰石突兀而起,壁立水波,狀如達摩一葦渡江,妙趣橫生,令人遐想禪悟對于歷代文人造園師產生的啟示。
借景手法的運用
借景從來是造園設計十分重要的手法,蔡廷輝設計的另一座私家園林“醉石山莊” 背靠東山,筑亭可坐看漫山紅橘;面對太湖,起樓可遠眺連天銀波,不費分文的湖光山色真稱得上是借境的大手筆。而運用在翠園的借景手法,全因空間布局找出園內相對位置互為景觀的最佳角度:峰巒收入樓窗成為一幅山水畫;泉聲傳入半亭儼然一曲絲竹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除此,翠園設計師蔡廷輝還借景于四季植物:春日卷簾,靠岸新柳滴翠;夏日納涼,窗外桐竹搖蔭;秋日誦詩,屋后聽芭蕉夜語;冬日煮茗,亭前聞梅花散香。除了空間、時間的借景,設計師還擅長借景于歷史人文景觀:宋代古井搬入翠園廊下,這一借借來千載歲月。
中國文人造園講究生境——園景要生機勃勃,畫境——園中景致要入畫,而且追求一步一景一畫,意境 ——景觀所生成的韻味能使人聯想悠遠,富于深意。
蔡廷輝先生營造翠園對此之境的追求可謂不遺余力。
茗樓高踞翠園的山上,推窗鳥瞰,城市中的翠園宛若世外桃源,沒有繁忙與喧囂,只有寧靜與悠閑。茶余的客人不僅看到了桃源,而且看到了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給現代家居帶來的田園詩和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