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能預防關節衰老的運動方法和技巧 (1)體育活動的原則
、僖蛉硕,選擇適宜運動項目。運動的項目很多,如何選擇合適的鍛煉項目,應根據個人的身體素質、健康水平、興趣愛好、運動習慣、疾病的種類等……
(1)體育活動的原則
、僖蛉硕,選擇適宜運動項目。運動的項目很多,如何選擇合適的鍛煉項目,應根據個人的身體素質、健康水平、興趣愛好、運動習慣、疾病的種類等情況加以選擇。尤其對一些中老年骨關節疾病患者,運動前應做一次體格檢查,對健康狀況做出鑒定和評估,根據醫生的意見和建議進行選擇。最好請養生康復或運動醫學科醫生開運動處方。一般而言,中老年人宜選擇以柔為主,或剛柔結合的運動,不宜進行激烈的、速度快的、強度大的、競爭性強的運動項目。適合中老年人的運動項目有傳統的健身法,如太極拳、八段錦、導引保健功、散步、按摩等,以及近代鍛煉法日光浴、空氣浴、冷水浴等。太極拳動作柔緩,剛柔相濟,開合起落,圓轉連綿,作用全面。因此,太極拳被認為是老年人運動的黃金項目。
、谘驖u進,切忌急于求成。中老年骨骼、關節疾病患者鍛煉時,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切忌急于求成,盲目亂練。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運動量的大小。開始時寧慢勿快,寧小勿大,寧簡勿繁,寧緩勿急,要量力而行,不可操之過急。經過一段時間適應之后,再依個人的習慣或愛好,按照運動處方堅持長期的鍛煉。
、圻m量而止,切忌過猛過勞。不管有無疾病,中老年人運動都要切忌過猛過勞、運動過量。過量則內損臟腑,外勞肢節、形體,甚至誘發疾病,造成意外事故。但運動量太小,對心、肝及其他系統的鍛煉達不到目的。那么,怎樣掌握合適的運動量?
●以自我感覺測運動量。運動鍛煉中,以不感覺緊張費力、不喘粗氣、不面紅耳赤、不加重腰酸腿痛為宜。運動之后,稍微休息5~10分鐘,精神、體力即可恢復正常,并無疲勞感,心情愉快,精神輕松,對鍛煉有興趣,睡眠、食欲良好則說明運動量合適。
●以脈搏測運動量。一般而言,中老年前期,運動時以脈搏120次/分為宜;老年期脈搏110~115次/分為宜;老年期運動,以自感
呼吸不急促,脈搏比平時稍快即可。在鍛煉前后各1小時左右測量1次脈搏,若脈搏基本相同,而且也無明顯的疲勞感,則表明運動量是適當的。
●以心率測運動量。運動量愈大,心率愈快;運動量小,心率則減慢。目前,一般以180-年齡=合適運動心率,來控制運動量。例如,60歲的人適宜的運動心率為180—60=120(次/分)。運動量的大小,還要區別有無平時鍛煉基礎。對于鍛煉有素者,稍微運動過量亦可;對平素運動較少者,要選擇適中有益的運動量。
④選擇適宜的時間,注意氣候變化。中老年人運動的時間要適當。中老年慢
性病患者每天的鍛煉時間可在1.5~2小時,分2~3次進行。鍛煉地點的選擇以空氣清新、清潔寬敞為佳。早晨可到公園、操場、海濱、湖畔、河岸等處進行各種鍛煉活動;中午飯后最好做些輕微的活動,晚上睡覺前再活動一段時間,早、晚活動的時間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以適中為好。
中老年人對氣候的適應調節能力較差,應隨時注意氣候變化,調整鍛煉時間和活動場所。風和日麗、夏日午前、秋高氣爽、冬晴暖日,應做戶外活動。氣候劇變,氣溫太低,大雪、大風等嚴寒之日不宜戶外鍛煉;夏秋之日,酷暑、暴雨、大霧之日亦不可在戶外鍛揀,此時宜選擇適當的運動項目做室內活動。注意不因氣候變化而停止運動。
⑤做好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中老年骨關節疾病患者進行運動鍛煉,要做好鍛煉前的準備工作和鍛煉后的整理活動。雖然中老年人活動強度不大,但準備運動也很重要。準備運動可做腿部的屈伸、體操或原地踏步等,活動肢體,增強氣血運行,以適應運動時需要,并能預防因突然運動引起心慌、氣促、暈厥及運動創傷。
鍛煉之后要做整理運動,如果運動后立即就坐下來或躺下休息,肌肉突然停止收縮,血液便會在已擴張的肌肉血管中積存,造成回心量減少,可導致眩暈、惡心,發冷、一時性低血壓或脈搏遲緩等癥狀。整理運動可做幾節徒手操,或慢走,邊走邊用干毛巾擦擦汗水。通過整理活動可使機體從運動狀態逐漸過渡到安靜的狀態。運動后安排適當的休息,以使身體盡快恢復。
、迗猿皱憻,持之以恒。中老年人健身鍛煉要有韌性,不僅要有動力,而且更要有毅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不斷改善身體狀況,祛病強身,抵抗衰老,延年益壽。運動鍛煉切忌朝三暮四,一曝十寒。選擇的運動項目一種或兩種,不宜過多,只要長期堅持,便會受益匪淺。體育鍛煉健身不可能一次運動就能奏效。因短期內看不到成效而放棄鍛煉是不對的;反之,因為取得一些效果而不能持之以恒也是不對的。運動鍛煉的形式雖有千差之別,但對身體所起的作用卻異曲同工。不必趕時髦、湊熱鬧,尋求所謂健身益壽之妙方。許多長壽老人,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自身可行的鍛煉方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在運動鍛煉中保持心情舒暢、開朗樂觀也非常重要。若運動時有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存在,就會使大腦皮質處于緊張狀態,不但容易引起疲勞,而且效果也差。
(2)適宜預防中老年人骨關節疾病的運動項目
由于社會節奏的加快,特別是伏案工作時間的延長,活動減少,造成人們普遍運動不足,出現了
肥胖、肌力下降等許多問題,非常容易發生骨關節疾患。
我們知道,脊柱的運動依靠韌帶、椎間盤的內在因素和肌肉的外在因素來維持平衡和穩定,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椎間盤退變、韌帶松弛和損傷會導致肌肉痙攣,這是為了代償和保護內在因素的不穩定;而腰背部肌肉和腹肌的無力,可使深在的韌帶和椎間盤負擔過重,腰背部失去穩定性,導致疼痛。肌肉作為外在因素,相對于內在因素而言,其可調控性要大得多,所以通過加強體育鍛煉,增加肌肉對關節部位的支持能力,是保持骨關節健康和預防疾病發生的最佳方法。即使是骨關節部位已經出現了損傷,通過科學適當的鍛煉,也會有助于其康復,還可防止復發。
體育運動固然能對關節疾病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由于骨關節部位是各種運動的基礎,因而腰部也是運動損傷好發的部位。一份有關著名運動員的調查報告指出,20%~25%的著名運動員有椎弓崩裂,其中舉重運動員占40%,排球運動員和雜技演員占一半。這些損傷的出現可能是由于長期反復做劇烈的運動而引起的疲勞性
骨折,這也是許多骨關節部位疼痛的患者對運動持有顧慮的原因之一。因此,只有科學地選擇體育運動,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在運動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加強防護,運動后正確緩解疲勞,才能防止運動損傷,更有助于發揮運動對骨關節疾患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