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心靈寧靜壽自高 何謂心靈的寧靜呢?《內經》云:“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夠做……
何謂心靈的寧靜呢?《內經》云:“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夠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認識事物不受情緒色彩的影響,對任何事情都豁達大度,心靈平靜如水。
寧靜是一種思想境界,不為權力所累,不為名利所誘,不為燈紅酒綠所吸引,守住那心靈的一片凈土,悠閑地細細地品味人生,享受那平靜的生活。享受寧靜,就要保持心境平和、
心理平衡,在寧靜中,使內心獲得溫暖,解除心中的煩惱。思想在寧靜中提高,靈魂在寧靜中凈化,知識在寧靜中積累,身體在寧靜中康健。有了這種心態,就會在名利場中耐得住寂寞,就會拋掉心中的“病塊”,去掉心中的煩惱,就會吃得香,睡得好,進而保持身心健康。
從醫學角度講,心靈的寧靜使人的陰陽平衡,氣血和順,情緒鎮定。心靜則雜念除,雜念除則氣血通,氣血通則身心健。假若遇到財貨即思爭奪,遇到功名就相索取,遇到權勢就想攀附,遇到困難就想推委,遇到小仇就想報復……外表看似鎮靜,思想深處卻如驚濤駭浪,整日斤斤計較,患得患失。這種人往往是未老先衰,難登壽域。正如古醫籍所說的:“積憂不已則魂神傷矣,憤怒不已則魂神散也。喜怒過多,神不歸室;憎愛無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則神煩;切切所思,神則敗。”于是便短命夭亡。
從人類歷史看,人們為了健康生存,曾經歷了兩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百獸爭強、弱肉強食的漫長年代,威脅人類健康生存的狼蟲虎豹、毒蛇猛獸,人類用智慧取得了勝利。第二個階段是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對人類的侵襲,各種傳染病在地球上猖獗流行,人類用科學技術又取得了勝利,控制了
傳染病的流行,有的如天花已被消滅。現在又進人了第三個階段,對人類生命健康威脅最大的是什么呢?是
心理因素,即緊張情緒和惡劣的心境。
現在,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醫學模式已由過去的生物醫學模式進展到生物一
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養生觀也因此而發生很大變化。現代養生學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人的欲望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利益,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而要健康長壽,就要“清虛靜泰,少私寡欲”,也正如三國時的諸葛亮所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淡泊和寧靜是當代養生之要蒂。
當今社會競爭十分激烈,生活節奏緊張,人們都在爭時間、搶速度,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然而,這種激烈的競爭,往往是浮躁勝過清心,嘈雜勝過寧靜。越是在這個時候,寧靜就越是顯得重要。此時,應該看到,虛名算什么,寂寞身后事;金錢算什么,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生中,只要不為名利所累,心中便永遠有一片寧靜的天地,一個淡泊的心靈。這才是當今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